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到底会不会褪色?
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是常见的染料,在印染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广泛。我们都知道色彩有时候会褪色,那么有人不免疑问,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会不会褪色呢?在这里我们可以说的是任何一种染料都会褪色,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
褪色其实可以说是一种变色现象,造成变色的原因我们结合我们的生活就可以简单的分析出来。首先是经过水洗或者浸泡,部分色彩流失,造成色精色粉染料的色彩比重降低,颜色就会出现变色的现象;然后是阳光对色彩的直射,这个是最基本也是最容易造成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颜色消失的现象,以往内阳光中的紫外线等多种光纤波都能导致色粉里面的有色元素分解,进而整体的颜色变淡,消失;还有就是其他杂物对染料的影响,如果纯净的色精色粉不慎掺入了杂质,或者自主添加了其他物质,就有可能造成色精色粉染料的颜色不够纯净,出现褪色反应。
在影响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染料颜色的因素中,还包括染料成分、环境温度、燃料自身的热安稳性、染料的氧化反应等,都是会影响染料色彩的因素。如果您想要保留您所有的色精色粉染料的颜色的话,就要做好染料的保存,避免阳光暴晒,在整洁干净的环境中储存,还有就是避免潮湿影响染料的储存。
佛山三升化工油性色精30%的色浓度。SGS环保检测认证。咨询请联系:0757-22638669.
一、【特性】
金属络合染料料也叫透明染料,俗称色精或色粉,是一种可以用溶剂溶解的染料,与各种树脂的相溶性亦非常优异,因此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产品特性:由于金属络合染料其络合结构的特殊性有别于一般的有机颜料及传统型偶氮染料,使之具有更高的光泽度及透明性,更好的耐候性和更强的坚牢度;与无机颜料相比,金属络合染料具有易分散、易渗透、易着色、色彩艳丽、透明效果好的特性。
高浓度色精色粉实效图 2%稀释后色精色相
注:因为显示器显示的色相有误差,所有色精染料色粉的色相以实物色相为准。以上图片只供参考。
二、【应用范围】
该产品应用领域:木器着色、烫印材料、皮革染色、塑料喷涂、印刷油墨、文具油墨、金属喷涂、油漆、眼镜、包装纸张、铝箔纸、真空电镀的PVC、PET、及OPP等塑胶薄膜的着色,本产品可与各种树脂混合使用具有杰出与稳定的表现,优异的溶解特性使其与树脂相溶,在油性体系更是最佳理想的着色产品。
1、木器涂料用的透明油溶染料;
2、铝箔着色用的透明耐温染料(如烫金材料)
3、金属透明着色染料(如室内装饰品低温烤漆)
4、特种涂料用的金属络合染料
5、原子笔及各种文具墨水染料
6、塑胶制品表面染色(如真空和电镀等)
7、天然及合成皮革表面着色
8、鞋油染色
9、溶剂型油墨用的金属络合染料
10、用于其它纸张或金属表面的印刷油墨用的金属络合染料(如丝网印刷)
11、灯饰制品着色用金属络合染料
三、【产品特性】
该系列品种有粉体和液体两种,液体色精浓度为30%左右
优良的溶解性,溶剂选择范围广
与各种树脂有良好的相容性
色彩鲜艳
具有优良的耐酸、耐碱及耐热性
高级络合染料,不含游离重金属
液体染料(色精)使用方便,无粉尘污染。
四、【粉体系列】
1、粉体染料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程序不同,溶解时受温度、树脂的性能、溶剂的纯度等影响。使用前请根据各自的工艺要求,先进行试验以了解其在此溶剂中的溶解性能。
2、该染料溶解后,长期放置会有微量物质析出,因此取用时应用300-400目滤网过滤一下,防止析出的物质进入下一道工序。
3、溶解时,将溶剂计量加入溶解容器中,然后将染料分批加入,加毕后不断搅拌几分钟,静待1-2小时,在搅拌一下,静止沉淀。若有未溶尽染料,可再加入适量溶剂,提取可用染料倒掉剩下无用的杂质。
4、在使用时,要注意选择最佳的溶剂和溶解方法,否则造成色精可沉淀物多、染料含量多、染色深浅不一等不良后果。
以上就是金属络合染料色精色粉到底会不会褪色,如有需要可以咨询在线客服领取样品或咨询电话:13790088096裴经理。
同类文章排行
- 丝印油墨的消泡与脱泡问题
- 水性柔板和凹版油墨,上光油消泡剂问题
- 迪高消泡剂常见问题
- 消泡剂是如何起作用的?
- 脂方族水性树脂,有什么特殊性能?
- 醇溶性聚氨酯树脂与水性聚氨酯树脂有什么区别
- 水性树脂为什么对铝的附着力不好,怎么解决
- 分散高色素炭黑和普通炭黑要用不同的分散剂
- 分散剂分散钛白粉炭黑彩色为什么效果不一样
- 加消光粉后涂料表面颗粒感产生原因及解决方法
最新资讯文章
- 具有隔热反射功能涂料的制备方法
- 双组份透明玻璃隔热涂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 自清洁有机硅改性丙烯酸树脂隔热反射涂料制备方法
- 复合型水性丙烯酸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高固含量水性紫外光固化透明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环保型透明隔热涂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 纳米ATO/TiO2填料水性聚氨酯隔热透明涂料配方
- 合成聚氨酯玻璃隔热涂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
- 环保隔热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 防水隔热外墙涂料配方及其制备方法